28年来首次负增长落地,2018,中国车市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拐点”。49家自主车企总计销量966.91万台,同比下滑6.1%。微增乃至负增长,成为车市“新常态”。
对于整体实力相对较弱的自主车企,这样的环境自然更难生存。49家自主企业,普通消费者估计有一半都叫不上名字。即便是吉利、五菱这样的优等生,也没能完全抵挡住寒流的冲击。一直表现不错的吉利在12月销量同比大幅下滑,差一口气没能完成全年目标。虽然仍是自主车企头把交椅,但王座之下,似乎也有隐忧浮现。
北汽新能源以15.3万台全年销量跻身主流车企之列。2019年,新能源无疑仍会是车市领涨板块。蔚来、小鹏等“新自主车企”在2018年末粉墨登场,光环能否延续,我们拭目以待。但对部分企业来说,也不要把新能源当成救命的稻草,燃油车做不好,新能源也不会行。更有甚者想靠新能源投机取巧,“弯道超车”,相信市场不答应,消费者更不会答应。
岁寒方知松柏之后凋。2018年,延续24年的合资股比政策落下帷幕。国家的意思很明确:温室的花朵,是时候去外面经历风雨了。年终岁末这场“寒流”可以说来得恰如其时,冻死弱不禁风的“小草”,留下根深叶茂的“大树”。更何况,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以下为具体车企销量(乘联会狭义批发数据):
2018年四季度,吉利单月销量同比分别为14.2%、3%、0.2%和-39.3%,与前三季度动辄30%以上的增速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具体车型上看,博越和帝豪分居前两位,销量都在25万台左右,其他产品销量差距较大。领克总销量超12万台,但01就占了9万台,02、03的成绩并不算理想。
排除黑公关、经销商投诉那些风言风语,仅从销量上看,吉利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三点:1.拳头产品在细分市场并不具备绝对优势;2.6-8万元中低端产品占比大,价格敏感度高,容易受环境波动冲击;3.新产品销量拉动不强,品牌向上还有一段路要走。当然,这些问题是相对吉利自己来说,与其他企业相比,吉利在产品和品牌上都有优势。借助这一时期的下滑,做好调整,吉利仍有成长空间。
善于造“神车”的五菱去年有些褪色。510在一度超越H6后被反超并拉开差距;310在轿车市场并不算主流;MPV板块,五菱宏光虽说还是一骑绝尘,但跟自己相比下滑幅度也不算小。总体增速放缓,消费结构调整,这两大趋势对五菱来说都不算好消息。
但就前景来说五菱也不用悲观:消费升级并不仅指向中高端消费,四五线市场消费升级潜力更加巨大;减税与积极财政政策并举,宏观经济稳中有增,大环境回暖只是时间问题。对五菱来说,要做好的只是自己的产品、渠道和营销。
长城的表现展现出河北人的韧性,在年初不被看好的情况下,硬是在下半年逆风翻盘打了回来。H6仍然是首功之臣,500万销量盛典上,哈弗喊出了国际化的目标。以聚焦著称的长城目前有:长城、哈弗、WEY、欧拉四大品牌,在针对各自细分市场的同时,品牌间协同效应如何发挥,激发更大市场能量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销量下滑了近2成,长安还是跻身前五。具体车型上,逸动和CS55是领涨的两款车型,销量分别达到12.59万辆和16.54万辆。与吉利、长城等自主头部企业相比,长安一直给人感觉过于平稳,负面点说就是有些平庸。品牌和主力产品都缺乏鲜明的个性,产品多而全但没有细分市场领军者。市场下行时,容易被消费者遗忘。
仅从增速看,上汽乘用车是上汽集团(600104)旗下表现最好的整车单位。一手新能源,一手智能化,双品牌走路的上汽乘用车步履愈发轻快。分开来看,荣威与名爵的销量比大约在2:1左右,荣威RX5单车型销量22.48万辆,几乎与名爵品牌持平,可见爆款的重要。2019年,继续荣威、名爵两开花的上汽乘用车,应该会有更好表现。
从总销量看2018年奇瑞的成绩单能打85分,在一片大幅下滑中,能稳住阵脚已属不易。但细看具体车型销量会发现,奇瑞老产品销量鲜有增长,艾瑞泽5、瑞虎3、瑞虎5等多为下滑或持平。凯翼品牌整体下滑44%,增长主要来自新能源、捷途和瑞虎5x。开源固然重要,但没有节流也难以“蓄水”。缺少具有持久生命力和市场号召力的领军型产品,是奇瑞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销量结构上看,传祺像是小一号的长城,SUV是绝对主力,不过产品数量和单品销量都比长城弱上一些。GS4销量大幅下滑,能够实现小幅增长主要是靠GS3,GA4、GM8等17年下半年到18年上半年上市的产品,拉高了同比销量。同行衬托下传祺销量当然不能说差,只是希望这个曾经书写过“传奇”的品牌不要归于平庸吧。
新能源大趋势下,比亚迪或许是获益最大的赢家。2018年,比亚迪唐宋元秦新能源款都有较大幅增长,宋MAX则在MPV市场开辟出一块新天地,全年销量达到14.1万台。总的来说,2018是比亚迪的丰收年。在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比亚迪燃油车的相对弱势反倒成为了优势。
除了新产品,众泰可以说是全线下滑。众泰的下滑从2017年就已经开始,2018年虽然嘴上说着要转型,身体倒还是很诚实,经销商投诉、消费者投诉,2018年众泰依然负面不断。不过话说回来,纵然如此众泰的销量还是超越一众车企,自主品牌整体实力着实令人担忧。
580和S560两款车型占了总销量的8成,小康产品线的单一可见一斑。风光ix5选择轿跑SUV这一小众跨界车型现在来看是不太明智,全年销量一万台都没到。不过对于小康这种二线品牌,把有限资源聚焦到几款车型上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经历了2017年的大幅骤降后,2018年江淮的销量表现反倒让人觉得还不错,毕竟才下滑了1成。忘了说了,由于乘联会统计里把蔚来的12804台销量也算给了江淮,所以江淮品牌实际销量其实是184716,同比下滑17%。与大众合资,给蔚来代工,在江淮身上真的看不到靠自己走出泥淖的希望。
和江淮类似,北汽的表现也着实无法令人满意。比资源、比市场,北汽不比任何一家企业差,同在一线城市的上汽、广汽,自主品牌做得有声有色,北汽这样的现状,只能说自身产品和管理问题真的很大。今年1月北京越野独立出来,这么看也算好事。
幻速彻底失速。前段时间“国家品牌计划”被约谈,作为“国家品牌”一员的幻速不知道会不会感到尴尬。产品根基不稳,营销力度再大也难有长久收益。
北汽集团下,新能源是最能拿得出手的板块。2018,北汽新能源完成了借壳上市,实现了销量猛增,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与其他“造车新势力”相比,北汽新能源在市场体量和生态体系上,都要健全得多。站在新能源风口上,北汽新能源有机会进一步巩固先发优势,建立起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壁垒。
年初启辰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20万辆,如果以这个目标衡量,启辰在2018是失败的。目前,启辰销量集中在D60、T70、T90三款车型上,产品线短是制约总销量的一大劣势。
以T5为代表,风行去年在新品推出上进步不少,目前在东风自主体系中,风行产品线相对最为全面。但东风旗下几个品牌都有定位不清晰的问题,风行、风光、风神、风度,消费者难以区格,这对营销推广无疑会形成障碍。
除了名字和众泰比较像,制造负面新闻方面华泰也是不遑多让。岁末年初,有媒体爆料华泰已拖欠员工工资4个月,业务几近停滞。这样的华泰,产品却大举向新能源转型。华泰有过虚报销量的前科,如今经营情况到底怎样,我没有调查就先不发言了。
2018对华晨来说也是值得纪念的一年,因为华晨宝马率先打破合资股比限制,华晨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应声下跌的股价反映出华晨的尴尬,常年倚靠宝马这座宝山,在产品和技术上华晨却止步不前。求人不如求己,华晨应当痛定思痛,回归产品本源。
除AX7外,风神销量全线下滑。作为东风旗下“风字辈”里唯一的嫡系,风神取得了最差的成绩,20万台销量目标连一半都没达到。产品不少却杂乱无章;品牌缺乏清晰形象;产品质量也是屡遭投诉。风神要想翻身,只有从内而外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
东南可算是自主负面典型之一。目前旗下几无新车上市,销量几乎全部来自DX3、DX7两款车型。没有合资撑腰后,东南在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方面表现得萎靡不振。翼立方能给产品外观带来些新意,而质量这一“里子”仍然缺失。
旗舰车型迈途一年只卖了1.5万台,成绩并不好看。“军工品质”并不是说耐用就行,猎豹在产品细节上少了一些打磨,网上不断的投诉自然会拉低销量。
那边襄有“红旗复兴”大计,奔腾自然轮不到多少资源。奔腾自己也没能争口气,换标、新车、智能化,一套操作下来,销量仍是大跌。T77奔腾寄予了厚望,这款车若不成功,2019年成绩也不会好看。
G01连昙花一现都算不上,而除了G01,也就X7还有点销量。从品牌渊源上说,斯威跟宝沃有点像,都是从国外买回来的牌子。销量上斯威比宝沃还高不少,不过话题度上就比宝沃差远了。
由于X5在17年末才上市基数低,2018年总销量汉腾实现了“逆势上扬”。产品线单一,产品口碑差,跟众泰一母同胞的汉腾在X7销量大幅下滑后目前没有能扛市场的产品。
在销量大幅上扬的同时,是迟迟不见的新产品和持续扩大的亏损。宝能入主时外界的担忧似乎正一步步成为现实。18年前三季度,观致亏损扩大123%,达到13.62亿元。宝能是不差钱,但人家不是闲着没事来烧钱玩的。曾经的观致还可以做一个“小而美”的品牌,被资本裹挟后,观致又将往何处去呢?
在北汽羸弱的自主体系下,升级为“大昌河”并不能带来多少资源。铃木退出中国已是无关痛痒,昌河铃木无人接盘也是意料之中。在产品研发,市场营销方面,昌河一直在跟风盲从,把智能、生态一类新概念强行嫁接到自己身上,却不知道到底要给消费者带来些什么。
去年力帆最大的新闻要属被车和家“收购”,虽然事实只是卖了一个资质。在国内,力帆沦落为三流企业已是事实。销量全线大幅下滑,没有一款拿得出手的产品,长此下去,真的被收购也不令人意外。
在新能源还算亮眼的的同时,江铃乘用车陷入了历史低谷。有陆风前车之鉴,江铃在新能源上应当转变思路,踏踏实实把产品和品牌做好,不要又走了以前的老路。
除了给小鹏代工,去年关于海马的新闻几乎都是负面。只要有类似“哪些车企快倒闭”、“哪些企业目标没完成”之类的盘点,都少不了海马的身影。只怪海马这两年的退步实在惊人。在一尘不变的S5后,今年海马终于要有新车8S上市,能挽回多少销量还得靠市场检验。
能够实现微增,野马主要是靠E70和斯派卡新车拉动。作为最早拥有新能源生产资质的整车企业,今年年初野马被更名不见经传的雷丁汽车重组,新能源方面会有一些新的动作。
红旗复兴了,吗?单看销量,2018年红旗确实是创纪录的一年,也完成了年初许下的诺言。在徐留平亲自关注和一汽集中力量推进下,红旗取得了过去没有的发展。3万目标靠这些就能实现,但想向更大体量迈进,考验的仍是品牌定位与塑造能力、产品技术与研发实力。这些方面,红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业绩大幅亏损,最终卖身神州,宝沃的重新出发尚未开始就已经结束。或许是产品定位问题,或许是渠道网络问题,营销上大张旗鼓的宝沃最终没能在销量上大获丰收。而对福田来说,宝沃的失利也意味着乘用车市场全线失败。
与其他企业相比,大通的下滑并不严重,在MPV和轻客市场总体表现尚佳。2019对大通来说是一个“产品大年”,将有11款新车上市,这会给销量带来较大增长。
森雅品牌基本没有知名度,销量下滑也是必然。即使在一汽自主体系中,吉林也处于相对边缘化的地位,难有出头之日。
高管出走,销量下滑,比速在车市来也匆匆,去也冲冲。幻速赶上了好时候,跟后面出生的比速则没那么好的运气。微增成为新常态后,比速还能坚持多久呢?
最近有南北海马将会并网销售的消息,本身销量不高,并网把有限的资源更好利用起来,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但在产品品质提高之前,一切营销上的动作都不可能从根本扭转局面。
江铃的衰落是溃退式的,江铃、江淮、福田等几家“商转乘”企业,现状都很堪忧。除了本身的技术积累问题,管理层思路也是制约这些企业实现转型的原因之一。
用骏派取代夏利在战略上没什么问题,但如果只是换一个名字那就没什么意义。骏派目前来看只是一个空壳,品牌调性、品牌内涵等亟待填充的“里子”我们还没有见到。夏利曾在中国汽车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接棒夏利的骏派目前还有很大差距。
有了宝沃后,福田旗下乘用车更像是鸡肋,只能起到拓展城市物流场景的补充作用。没想到宝沃也是个坑,连带着18年亏损了30多亿元。乘用车方面,福田目前已经陷入无兵可用的境地。
在微型电动车市场排名靠前的知豆,2018年可以用内外交困来形容。外部新能源补贴收紧,续航里程不足的知豆受到最直接冲击;内部高管离职、公司搬迁、员工讨薪,全年麻烦事不断。除了本身产品实力不强,城市消费者买微型电动车多是为占号的目的,实际使用需求不强。政策风向一变,自然难以为继。
前几家做商转乘的企业好歹还是做整车的,潍柴这个做机械动力的企业硬要跨界做乘用车,实在是离得有点远。从产品上看,目前旗下四款车型跟主流自主产品差距颇大,基本没有亮点。对潍柴来说,砍掉乘用车业务或许是更明智的选择。
领途这家“造车新势力”也交付近万台了,不过没人关注。曾经做低速电动车的御捷在长城注资后摇身一变,加入新势力大军,向成为“全球小型纯电动汽车细分品类领导品牌”迈进。人当然要有梦想,做企业也一样,不然马云也不会悔创阿里。只是听说御捷是因为低速电动车补贴退坡,没办法才捣鼓出领途,这些我们就不去深究了。
靠G70一款车卖了8000多台,对上市没几个月的大乘来说成绩尚可。近两年中国汽车新品牌大量增加,消费者认识的没有几个。不是说新品牌就一定不好,只是多少都缺了些诚意。大乘从渊源上是众泰大迈重组江铃轻汽后的产物,这样的背景实在没法不让人怀疑。
越野市场本身就属小众,硬核玩家大多也是选牧马人、陆巡这些。不过小众市场受大环境影响小,有所增长也能理解。
记得去年年初参加云度发布会时,3.5万台销量目标听起来掷地有声。彼时市场环境还算不错,云度也没料到下半年会这么惨。福汽旗下的东南惨淡异常,云度也出师未捷,企业管理问题可见一斑。
康迪电动跟知豆情况差不多,品牌知名度和销量更低一点就是了。去年8月有新闻康迪在美国上市,不知道是出于什么考虑。
福建新龙马跟东南、云度这三兄弟一个比一个差,如果东南、云度还算有些知名度,新龙马真是没几个人知道。产品上新龙马只有轻客和MPV,本身也远离主流乘用车市场。
哪吒的名字初听像是个玩笑,这样的名字好记但也有风险。现阶段如果能在一众新造车里给人留下些印象,目的就达到了。产品才刚上市不久,为免以后被打脸就先不做评价了。
曾经的云雀今日回归,不知道除了情怀外,这个品牌能不能给我们带来些新的东西。在营销和媒体方面,贵航莲花显得有些沉闷,对云雀这个品牌来说,现在相当于一切从头开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