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7月,盖世汽车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发布的召回公告统计,上月中,国内汽车市场共发起18起召回公告,涉及15个品牌共计37.75万辆缺陷汽车被召回,同比下跌69.11%,环比则因6月的超低基数激增685.33%。而召回原因方面,因保险杠加强件安装不当所造成的车身缺陷所召回的总量达13.04万辆,占比34.54%,成为当月召回的重要组成部分,紧跟其后的便是“阴魂不散”的高田气囊“魔咒”,占比25.16%。
整体来看,随着时间进入2019年,各超豪华品牌车型的扎堆召回,国内汽车召回中,进口车辆占比较去年同期逐渐增加,时至7月,进口车型占召回总量的30.95%,较去年同期占比增加了27.07%。与之对应的则是自主品牌、合资品牌占比的大幅缩小,这其中合资品牌59.62%的占比则主要来源于日系“双田”的贡献。
据统计,随着丰田、本田的相继沦陷,让沉寂了半年之久的日系品牌在上月共发布5批次召回通告,涉及22.52万辆缺陷车辆,以59.65%的高占比拔得头筹。其中,仅丰田品牌皇冠车型便召回数量达12.04万辆,占7月总量的34.54%,以绝对“优势”稳坐冠军宝座。
紧随其后的则是今年上半年的召回“重灾区”德系,不过相比起上半年“疯狂”召回的奔驰、宝马,7月德系占据主导的则是因变速箱换档拉线衬套的耐久性不足所导致召回的保时捷品牌,涉及车辆共计5.72万辆,占上月召回总量的15.15%。而值得注意的是,1-7月保时捷已在华共发起6次召回,涉及17.15万辆缺陷车辆,是其2018年在中国、美国及德国三大市场年度销量总和(总和:16.49万辆)。
其中,召回缺陷车辆涉及Panamera混动、Panamera、Cayenne及911系列、718系列全系车型。不过好在,保时捷的召回多为预防性措施,“目前并未因这些隐患出现过重大安全事故,召回只是防患于未然,因此对于保时捷品牌形象并未造成太大影响”,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
从召回原因来看,高田气囊“魔咒”依然挥散不去。上月中,本田品牌先后发起4次召回通告,涉及车型除国产的思域、歌诗图、飞度、锋范、雅阁等车型外,还有进口CR-V、思域、INSIGH以及讴歌RDX等车型,共计9.48万辆,占当月召回总量的25.16%。
“高田气囊”事件,发酵至今已有整整5年时间,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共有19家汽车制造商正在召回逾1亿辆配备高田气囊装置的汽车,但进入2019年,这一召回仍在持续,仅仅在中国,过去的7个月中便因此故障展开了13批次召回通知,共涉及9个品牌76.89万辆缺陷车,占召回总量24.51%。且就今年丰田、福特汽车相继发布的信息来看,两品牌将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召回,其中丰田占170万辆、福特为95.3万辆。这意味着,这一召回事件仍将持续。
除却已蔓延多年的“高田气囊”,7月召回原因中,真正占据第一位置的却是因车身装配故障造成召回的丰田皇冠,且数量高达12.04万辆,涉及产品生产时间更是从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跨越时长多达4年整。
对于当年的中国消费者来说,想必谁也不会相信,曾今不可一世的豪华轿车竟然会沦落到现在凄凄惨惨的地步。根据乘联会销量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皇冠仅售出8333辆,同比下降近6成,此次召回仅7月一次召回,便是其半年销量的15倍有余。而此次召回故障更是暴露了其一汽丰田工厂装配过程中的“不负责”。
发动机方面的故障,主要来自上汽通用五菱乘用车品牌——宝骏的贡献。7月,宝骏宣布召回3.27万辆530 DCT和730 DCT车型,原因是其发动机控制模块(ECU)软件标定错误,可能引起变速器离合减震弹簧滑块受到异常冲击,极端情况下车辆动力输出将可能发生中断。而同样的理由,今年5月,宝骏已找回了近2万辆560 DCT车型,至此,宝骏旗下3款搭载DCT变速箱的车型都已召回。
新能源方面,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高增,百万级市场下,缺陷车型数量也呈正比增长持续上升。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2018年国内至少发生40起涉及新能源汽车的火灾事故,一时间,将众多消费者从对“里程焦虑”逐渐转到对“安全焦虑”。
为此,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于今年3月18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管理的通知》。通知规定,从去年1月1日至通知印发前发生的火灾等事故,有关生产者需逐一调查分析事故原因,并须在今年4月30日前提交分析报告,若存在缺陷问题,须配合缺陷调查、召回实施等相关工作。
随着6月蔚来ES8因动力电池故障展开召回后,7月,南京金龙、北汽威旺相继针对此前电动车起火故障展开召回。
关于动力电池安全问题,业界不断展开反思,盲目追求高能量密度成为焦点,专业人士指出,理论上电池能量密度与安全性成反比,企业追求高能量密度,安全问题随之暴露,虽然未能明确已发生的起火事件与追求能量密度存在多大相关性,但随着高镍三元电池进入市场,新能源汽车面临更高的安全技术要求。如何在高能量密度和提高安全性间取得平衡,成为当前业内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各个企业也正试图在各个结构设计中寻求提高整体安全性的可行性。
但无论是整车企业还是动力电池供应商来看,有关于新能源车的召回事件,都是其各自成长过程中的阵痛,未来或将持续爆发。新能源市场仍在高速发展,未来道路漫长,企业与相关供应商都仍将不断慎视自我,从而改进产品可能存在的缺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