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中国市场至今,自带流量的特斯拉,与汪峰的头条之战屡战屡胜。自动驾驶导致车毁人亡、充电导致自燃、被责罚排放超标、生产工艺问题、停车入场后自燃,几乎特斯拉宣传的超越其他品牌的优势,都会轮番登上头版头条。这不,特斯拉又出事了。
近期,四台特斯拉Model S在第三方充电桩进行充电时因电压突增,导致转换器、JB充电模块、charge充电模块,瞬间被高压电流击穿,该有的防护措施全部失效,最终导致无法进行充电。
打通在华充电网络协议“埋隐患”
超强续航、3秒破百、超大中控屏、自动驾驶、免费充电,这些标签即使放在当下,也很难有几家车企能够完全同时满足。尤其是特斯拉自建的充电网络,在卖车之初,便着手解决用户充电难题。不过,因用地成本、建造成本、维护成本、运营成本,特斯拉很难在华大面积铺设充电网络。
即使特斯拉的续航里程再强,无法适配国内充电网络,也难远途突破自家充电网络。直到2016年,特斯拉中国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共同推出“特斯拉充电伙伴计划”,经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认,且通过特斯拉中国测试的新国标公共充电桩,将可实现与特斯拉车型的互联互通。自此,特斯拉终于打通国内充电网络。
特斯拉车型使用第三方充电网络,必须另购转接头之后,才能连接启动充电。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官方微博曾表示,(针对非国标车型)在您首次从特斯拉领取或获得随车发放的“充电适配器”的4年内,如果“充电适配器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出现故障”,特斯拉将提供免费维修或更换服务。
特斯拉的转换头,主要作用是转换连接方式和通讯协议。它并不具备任何内部保障措施,包括充电桩与车本身,都有充电保护模块,因此它并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另购转接头后,只要符合国标充电协议,特斯拉便可使用第三方充电网络,曾经未到达的诗和远方,终于可以去肆意探索。
充电受损车主无处理赔
一切看似美好,特斯拉并未真正解决充电问题。就在近期,四台特斯拉Model S在位于遵化市的首星充电站,进行充电时因电压突增,导致多项防护措施瞬间被高压电流击穿。维修需要更换JB模块、charge模块,共计35300元。
实际上,特斯拉因在第三方充电,导致车辆损坏的事情并非个例。除真实用户之外,一辆特斯拉媒体试驾车,在河北承德使用国家电网充电,也同样难逃厄运。即使在特斯拉超级充电桩,进行充电导致车辆损坏,只要车辆超出4年或8万公里质保,也需要车主自费解决。由此可见,特斯拉本身对国内第三方充电网络的适应性,仍然存在一定的技术问题。
导致看来特斯拉充电模块损坏,主要问题有两方面。一、特斯拉本身充电管理系统,存在一定问题,与第三方充电网络匹配度不高。二、第三方充电网络因标准不健全,存在很大的问题。
首先,经过特斯拉售后维修查明,导致四台车损坏的诱因,均为瞬间高电压,直接击穿转换器、JB充电模块、charge充电模块。击穿转换器并不难理解,但输入车辆的充电电流,应由车辆本身的BMS管理系统控制。很明显,这次事故BMS管理系统并没有作出任何反应,而JB充电模块与charge充电模块,两者功能并不相同,高压充电无需经过charge充电模块,事实却是一并损坏。
其次,目前国内充电桩相关产品,不在CCC强制认证目录内,相关的标准都是推荐性的,并没有硬性强制标准。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充电协议,充电桩生产商,便可以批量生产销售。包括充电电压不稳、充电桩生锈,甚至充电桩漏电,用户的安全无从保证。
截至目前,特斯拉方面依旧没有给车主任何官方解释,具体原因仅有一句“瞬间高电压击穿损坏”,将问题抛向第三方充电桩。第三方充电桩表示,同期充电的国产电动车,并没有出现任何异常情况,问题在于车辆本身。
而据“E车汇”了解到,目前在售的特斯拉非国标车型,包括前期的特斯拉 Model S、 Model X,只要采用了充电转换头,或都会出现上述充电导致损坏问题的风险。而至于采用国标接口的全新特斯拉 Model 3,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适应国内充电网络。
特斯拉事不关己如何拓展国内市场
踢皮球、与我无关,这是特斯拉一贯的对外处理方式。今年最为轰动的上海车库自燃事件,特斯拉在其微博账户上发表声明称,该公司联合调查小组已经对车辆的电池、软件、生产数据和车辆历史数据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但调查没有发现任何系统缺陷,初步结果显示该个别事故是由位于车辆前部的单个电池模组故障引起(日本电池制造商松下为特斯拉供应电池,但不提供模组)。
简单的解读为:事故车辆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如果硬要说个理由,就是电池供应商提供的电池热失控,导致电池自燃,与我无关。本次自燃事件,总体损失早已超过第三者责任险,超出部分按照规定应由车主承担。特斯拉官方寥寥数语,便置身事外。
如今,面对第三方充电问题,特斯拉故技重施,将充电问题直接踢给第三方充电站。退一步讲,问题出在第三方充电站,特斯拉是否有义务帮助消费者认定责任、协助理赔。国内作为特斯拉重要战略市场,尽管目前众多车型已经符合国标,但自始至终置身事外的处理态度,如何让众多潜在用户安心购车。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E车汇。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