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21日,由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指导,国家特聘专家汽车组及盖世汽车主办的“2019第(七)届汽车与环境创新论坛”隆重举办,此次论坛以“一个主论坛+四个平行论坛”的形式,携百名行业权威嘉宾,共同探讨中国汽车产业在转型升级的新形势和新常态下,整车厂与零部件企业协同创新、升级做强、共同应对严峻市场和产业变革挑战之发展路径。以下为中汽中心北京卡达克科技中心有限公司 项目总监杨红松在现场的精彩演讲实录:
杨红松: 各位领导上午好,非常荣幸有这样一个机会给各位分享我们的研究成果。今天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无补贴时代新能源乘用车市场走向和未来驱动力》主要包括四块内容,电动车发展进程、电动车销售区域、电动车需求趋势、电动车市场未来驱动力。
发展进程
一、电动车发展进程
(一)无补贴时代特点
1、产品选择余地更大
电动车产品供应商涵盖自主品牌、合资品牌、新势力,车型选择余地也更多。此外,今后地方补贴取消后,各类地方保护措施也将取缔,电动车市场将呈现全国一盘棋、全国统一大市场局面,不是各自为政,电动车市场充分竞争,对于车企而言也更公平。
2、消费环境优化,包括不限行、不限购、停车优惠等,其中加强电动车质量监管尤为重要,届时消费者将消除各种顾虑(产品出现问题后,投诉无门),敢于购买电动车。
3、高质量发展。国家政策在引导电动车向高质量发展(《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 畅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方案(2019-2020年)》、《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财建〔2019〕138号)),引导方向包括节能、安全等。
4、私人领域购车占比提升。目前B市场是大头(50%左右),但2025年电动车销量将达到600-700万水平,B端市场可能无法消化这么多,更多的需要私人领域来买单,况且随着电动车技术水平的提升,私人领域对电动车认可程度越来越高,私人购车占比也会越来越高。
(二)规划引领
中国电动车发展,其实还是规划引领。2012年,国务院出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该文件作为我国电动汽车2012-2020年的一个纲领性文件,2012年后续的电动车系列政策,基本是为落实完成该规划而制定的。
那么2021-2025年呢?可以参考《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信部联装[2017]53号),该规划提到两个重要数字:2025年电动车占比20%、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乘用车降到4.0升/百公里。今后的电动车政策多是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而制定的。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政策便是“双积分政策”。为了实现2025年电动车产销占比,双积分政策制定时采取反推方式,一步一步分解的思路。首先是分解目标,商用车占多少台,乘用车占多少台;其次是单车积分、积分比例要求等。当所有车企均满足NEV积分要求后,2025年电动车产销占比要求自然也就完成了。另外,关于第五阶段油耗,如果所有企业全部达标,最终是能够实现4.0升/百公里行业目标的。
总之,我们应该对这两个目标有信心,我们的政策执行效果还是不错的。2012年出台的那个规划,明确到2015年累计销售50万台电动车,当时几乎没人相信能完成,但自2013年起出台了一系列组合拳式政策,最终实现了累计销售51万台销量目标(截至2015年底)。为实现2025年电动车销售目标,后续应该会出台一系列政策的,2025年电动车目标应该可以完成。
第二、销售区域
2014-2016年期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主要是几个汽车限购城市,但自2017年起,非限购城市销量市场份额已超过50%,并呈现逐年提升的态势。
非限购地区电动车销售是什么状况呢?这张图是2016-2019年销量统计,我选取了非限购地区销量前30名城市(保险数据统计)。这些城市中,销量靠前的城市,其主因是当地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比较大,其次是尾号限行政策的拉动。因此,车企今后不能将目光仅盯着几个汽车限购地区,要将目光扩展到全国市场,并从中寻找销量潜力大的黑马城市。
第三、电动车需求趋势
(一)消费者偏好
1、纯电续驶里程。当前,对于纯电动车,纯电续驶里程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标,消费者还是对续航比较担忧。由于2019电动车补贴退坡,400公里以上的车型2019年补贴标准比2018年减少了5万块钱,按理说车企应该推出续航里程更短的才合理,但相反——车企纷纷推出续航里程更长的车型,主要原因还是消费者更偏好里程更长的车型。
2、车内空间。2014-2015年两座小车卖得好,但是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分时租赁开始选购四座车型,而以出租和网约车为代表的更是选用比亚迪e5和帝豪EV这样级别的车型。此外,自2018年起,私人消费者纷纷选购车型尺寸更大的车型,多数是电动SUV车型。
另外,从座位数统计图来看,2-4座车型占比越来越低,5座车逐渐成为主流,6-7座份额缓慢升高,主要受二胎影响。总之,从需求端角度看,市场需要更大的车型,这一点和日本有所不同。
(二)地区差异
我这里选取了几个城市:厦门、武汉、潍坊、南京,四个城市消费者在品牌和车型选择时,是有差异的。其中,武汉和南京都有汽车基地,单位购车以当地品牌为主,可能存在地方品牌保护,以后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少。
厦门,私人购车和租赁公司,在车型和品牌选择上,基本上一致。他们选择车型里程更长、车型配置也更高,车价基本上13万块钱左右(补贴后)。
潍坊,经济水平弱一点,私人买的车配置相对差点,但是租赁车辆由于每天行驶里程更长,故选用纯电里程更长的车型。对于潍坊这类中型城市,由于城市半径不那么大,居民日均出行里程也不大,私人购买较短续驶里程车型,是比较合理的。
(三)产品分化
第一类,部分自主和合资企业,认为自己的电动车品牌较弱,在市场竞争时需避开强势品牌,他们志向是三四线城市,甚至是农村市场,在车型投放时,则多考虑150公里左右的小型电动车,这样获得市场的同时也能获得NEV积分。
第二类,部分自主品牌和新势力企业的目标客户是出租、网约、私人用车,他们推出的电动车纯电续航越来越长,今后将以500-700公里为主。
第三类,部分合资品牌认为日均行驶里程没有那么长,今后将推出300km左右车型,目标客户是私人消费和分时租赁。
最后总结一下,150公里、300公里、500-700公里车型今后都会有自己的市场,并不会说是谁替代谁的关系,未来一段时间,将是长期共存的关系。
四、电动车市场未来驱动力。
(一)行政推动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电动车市场,受政策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因此不可忽视今后政策的推动力。
1.政府引导生产。引导生产,当前政策工具是“双积分”政策。对于双积分不达标企业,如果负积分不能及时抵扣,则会面临诸多处罚:新车型无法上《汽车公告》,在产车型则会面临暂停生产处罚。另一个政策工具是碳交易,碳交易是电动车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对于车企而言,从积分和降碳角度考虑,还是要多生产电动车的。
2.设立零排放区,零排放区和低排放区有所区别,低排放区是为了引导老旧汽车淘汰,零排放区是为了推广新能源汽车。对于零排放区政策,2019年8月20日,工信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7936号建议(关于研究制定禁售燃油车时间表加快建设汽车强国的建议)的答复: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领域开展城市公交出租先行替代、设立燃油汽车禁行区等试点,在取得成功的基础上,统筹研究制定燃油汽车退出时间表。可见,政府支持设立零排放区,政协主席万钢也有类似的观点(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分地区、分车型实现汽车电动化,鼓励大中城市率先实现公交、出租、共享、物流汽车全电动化)。
3.燃油车禁行。当前,海南、雄安新区等区域都开始设置了禁行路段和区域,今后重视环保的地区和示范区很可能会采取类似的方式。而对于北上广深这样一线城市,很可能也会跟进,跟进的方式可能是压缩燃油车指标,而对于某些用车领域(如出租、网约、物流),可能要求提前实施电动化策略。
(二)税费优惠
1、税收优惠。消费税和车船税对电动车均有很大优惠措施,车购税当前是免征的,2021年之后预计还会有优惠,如果税率直接0%提升到10%,则对产业影响太大。此外,我国政策管理思路通常采取循序渐进方式,具体到车购税税率,大概率也会这样。
2、费用减免。当前部分地区对于新能源汽车,给予一定时长的免费停车、固定区域的桥梁通过免费、部分路段行驶的特定电动车型免收高速费等优惠措施。
(三)特权享受
当前,电动车能够享受的特权,主要有专属停车位和公交专用车道,但这些不是全国性政策,只是部分地方行为。
(四)质量追溯
当前,电动车起火、质保等问题影响了电动车推广,因此财政补贴政策提出要有质保要求,但实施细则没明确。基于此,部分消费者对电池心存担忧,不敢购买电动车。
为此,国家对“汽车三包”政策进行修订,将动力电池和电机控制器列入三包范围。电池衰减率和检测方法要写在三包证上。然而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并不容易判断(没有设备)电池衰减率是否达到免费更换要求,这点以后可能会进一步优化。此外,三包免责条款明确营运车辆不在三包范围之内,这一点不利于电动车推广。
最后,做一个总结,简要展望下今后政府、车企、消费者三者的角色。对于政府而言,一是引导电动车向高质量发展,二是制定好游戏规则,而不是干预企业具体行为,三是营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取缔地方壁垒,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四是加强产品质量监管,让消费者敢消费,五是激发潜在需求(引导公共领域使用电动车)。
对于车企而言,在政府制定的游戏规则下,生产不低于一定数量的电动车。同时,为了企业利益最大化,再将这些电动车全部卖掉,而不是放在库房里搁置。在销售这些车辆时,同时兼顾B端市场和C端市场。对于销售区域,则同时考虑限购城市和广大的非限购区域。
对于消费者而言,希望电动车产品质量越来越好,同时价格越来越低。
总之,发展高质量电动车是企业最优选择,今后市场充分竞争,电动车企只有拿出质优价廉的产品,消费者才会买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会胜出。
以上是我所有的内容,感谢各位领导的聆听。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