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美国著名《福布斯》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中国电动汽车将“接管”世界——如果我们让它们的话。
文章指出,几年前,中国的汽车还是“笑柄”,因为它们不是抄袭西方主流车型,就是荒谬无比。但时移世易,正如在大多数科技领域一样,中国的汽车设计能力如今也已赶上甚至超越西方,尤其是在电动车(EV)方面。
2019年中国纯电动汽车的保有量已达258万辆,相比之下,欧美仅分别为97万和88万辆。中国的公共慢速充电桩数量超过全球其他地区的总和,并安装有全球82%的快速充电桩。
此外,中国还拥有一些使其处于领先地位的重要优势,中国是全球最大锂生产国,今年初仍控制着全球51%的锂化工产品。相比之下,美国仅占全球锂供应量的2%。中国还控制着全球62%的钴化工产品和100%的球形石墨。这些都是EV主导性电源技术的主要元素。
产品方面,例如小鹏汽车P7号称能在4.3秒内从0加速至100公里/小时,续航里程高达约700公里,甚至还支持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平台;刚刚推出的比亚迪汉,更是以出色的性能打破了十多项世界纪录,而这两台车的售价仅仅不到30万元人民币。
弯道超车,在一定程度上似乎取得了成效。
事实上,不光新能源汽车,中国品牌汽车在近十年内的各个领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现如今很多中国车型都已具备足够接近欧美汽车的参数与设计,但售价却低得多——这酷似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风靡全球的日本车。
今天我们不谈论国产车如何突飞猛进,而是在思考一个问题,在当今国产车已经可以和欧美车型相媲美,被外国人所赞叹的时候,中国人对自家生产的汽车又是什么态度呢?
在中国的购车环境下,流传着这么一个购车“鄙视链”:买进口车的看不起买合资车的,买合资车的看不起买国产车的。尽管这种情况目前正在慢慢改变,但在中国,买车绝对是一件大事。当然,我们不能中伤所有买高档车的人群,并非所有人都对国产车嗤之以鼻。
作为对比,目前和中国关系密切的美国,人均GDP是中国的五倍以上的发达国家,美国人似乎对中高档豪车的追捧并没有中国人这么强烈,更经济的日系车、韩系车和本土品牌是工薪阶层购车的首选。
当然,美国又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的汽车品牌早已在世界上证明过自己,而中国汽车品牌大多仍然处于爬坡阶段。
举个例子,一台入门版本田飞度在中国的售价大约是8万元人民币,而一台3.0T的奥迪A6L售价超过50万元人民币。反观美国,这两台车的差价仅为3.4万美元(飞度售价约1.9万美元,奥迪A6 3.0T售价约5.3万美元),这个价格差距尚不到美国单年的人均GDP(2019年美国人均GDP为5.9万美元),而国内两台车超过4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差距,是中国人均GDP的近6倍(2019年美国人均GDP为7.08万元人民币)。
尽管价格差距很小,但美国人似乎仍然对追求豪华车没有太多兴趣,而中国人却在买车上永远贯彻“一步到位”、“买大不买小”、“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购车思路。
因为汽车在中国不单单是个代步工具,同时也是拉开阶级和财富差距的象征。很多场合下,它也是提升自己身份地位和信心,向别人展示自身实力的重要媒介。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重新定义了汽车消费,中国车市正在经历结构性调整,也呈现出了更加两极化的购车现象:消费升级与低端购买力不足并存的特点。一方面,以奔驰、宝马、奥迪、雷克萨斯为代表的高端车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价格在8万以下的车型的销量下滑明显,这也导致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不断下滑。
在上半年极端的国内乘用车市场环境下,更高端品牌、更高品质的车型变得更受欢迎,同时豪华品牌车型售价的持续走低,也使得此前级别和售价明显区别的品牌阶级变得更加模糊。尽管目前来看,国产车的市场空间受到了进一步挤压,部分中国车企甚至受到了生死存亡的挑战,但对消费者和中国汽车市场来说,洗牌后仍然留在牌桌上的品牌,才是未来国产车品质提升的“主力军”。
中国品牌汽车近两年在追求车辆的质量和性能的道路上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我们相信以目前中国品牌的发展趋势,在几年之后肯定变成另一番情景。曾几何时,国产车是“廉价”的代表。几年前,你开始觉得国产车“有点看头”。再到现在,让外国人能刮目相看。
所以我也坚信:不久的将来会有那么一天,你为国产车骄傲的那一天。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