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郑赟: 汽车产业价值链核心环节 将为“双碳”目标做出贡献

2021-12-03 01:46:32 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前五大碳排放产业分别是能源、制造业、建造业、交通运输、农业。其中,道路客/货运是交通运输行业中最大的能源需求来源,作为运输载体,汽车产业层面的脱碳将直接影响交通运输行业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11月30日下午,在2021“海丝论坛”暨节能环保国际论坛上,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全球高级合伙人、大中华区副总裁郑赟如是表示。碳中和背景下,汽车产业如何发展,企业如何应对,郑赟从产业顶层政策、行业颠覆趋势以及汽车零整玩家响应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有望在未来十年及更长时间内持续增长,而新能源车生命周期碳排放大幅低于燃油车,将有力推动我国碳中和目标实现。”郑赟认为,从整体推进速度来看,在完成了对消费者的初步教育后,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接受程度不断攀升,同时新能源汽车在成本端、使用端等更好地满足需求,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可以突破250万辆,明年朝着300万的体量发展。

智能化、电动化承接脱碳减排两大方向

碳中和战略正在重塑国家宏观经济与产业发展逻辑,聚焦交通运输领域,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方式是“低碳能源+高效使用”,智能电动车的“智能化”与“电动化”承接着脱碳减排的两大方向。

其中,电动化在产品及能源脱碳方面的优势显而易见,智能化方面通过交通出行高效化以及出行方式共享化,也能对降低碳排放做出贡献。

在节能减排趋势下,全球各大经济体均已设定各自的新能源销量渗透目标,以支撑碳中和目标实现,中国在这方面设有明确的目标时间线。罗兰贝格预计,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会比设定的节奏更快: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达到25%,2030年有望达到50%。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国内新能源车零售达213.9万辆,同比增长191.9%,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达到13%,较2020年5.8%的渗透率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在移动出行、自动驾驶、电气化、数字化趋势的影响下,汽车产业价值链核心环节将为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做出贡献。

移动出行服务的出现,重新思考了汽车产品的属性,从“汽车即资产”向“出行即服务”转变。长远来看,智能共享出行方式的落地将逐步改变人类出行方式,进而影响自拥车比例与新车销量,进一步提升车辆利用率,使全球新车销量逐步转向下降趋势,从总量优化出发降低碳排放。

在郑赟看来,“未来几十年内,人类个体出行的整体需求增长将保持稳定。消费者对自动驾驶车辆的依赖加深将逐步取代私家车的拥车需求——单车使用率的提高将驱动新车产销量逐步下滑。”

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通过优化交通、减少能耗、提升车辆使用效率,助力实现交通脱碳和用车脱碳。此外,以数字化为基础的工业4.0,将通过降低工厂能耗、减少废料、增强回收利用等途径,推动汽车产业脱碳减排。

整体来看,目前新能源汽车从研发、生产制造到销售的全产业链闭环正在形成,将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不过郑赟也指出,“其中缺失了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即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和绿色回收,这是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重要的发展机会。”在他看来,诸如电池银行等商业模式的应用,将有利于动力电池生命周期的脱碳减排。

汽车零整玩家加速拥抱碳中和

在碳中和及循环经济的浪潮下,全球各行各业正在加快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转型。而在碳减排重点领域之一的汽车行业,国内外整车企业及相关产业链企业纷纷开启低碳化转型大幕,加速拥抱碳中和,或明确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表,或启动碳中和的研究和战略。

11月29日,日产汽车公司正式发布了“日产汽车2030愿景”,计划到2050年实现整个企业的运营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碳中和。在近日闭幕的广州车展上,广汽集团(601238,股吧)宣布将通过一系列举措包括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进一步提高智能网联新能源车及节能汽车占比等,于2050年前(挑战2045年)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本田汽车宣布2050年实现碳中和,到2040年实现纯电动和燃料电池车型100%的销售比例。此外,包括梅赛德斯-奔驰大众福特现代长城汽车(601633,股吧)等在内的企业均制定了碳中和时间表与目标。

与此同时,作为产业链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身发展诉求与主机厂推动之下,包括米其林、博世、采埃孚等在内的零部件企业也承诺并着手实现二氧化碳减排与碳中和目标。米其林表示,截至2025年,实现生产设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2010年相比降低50%,截至2050年实现碳中和。大陆集团计划从2022年起推进零排放汽车相关业务的碳中和,包括生产、上游采购及最终的回收利用,到2040年实现生产的碳中和,最迟到2050年全面实现碳中和。采埃孚则计划到2030年将与生产相关的碳排放较2018年削减80%,并最终在2040年实现整体的碳中和。

“对于汽车企业的碳中和行动,我们建议:第一要建立相对可作为参考、可作为基准线的基础。第二,需要有可持续的路线图以及相应的灯塔型项目。第三在实施层面上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治理组织、流程和工具,以及建立新的KPI系统或将现有的KPI系统纳入ESG评级框架,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这样才能较为有序进行碳中和相关工作的开展。”郑赟最后表示,“关键的挑战在于选择正确的行动方针,实现可持续发展行动与公司盈利能力的平衡,并基于详细的场景思考可持续发展行动。”

(作者:宋豆豆 编辑:李博)

(责任编辑:张泓杨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