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中国汽车制造业:70年砥砺奋进 从“一张白纸”到“辉煌成就”的蝶变

2019-09-11 16:32:45 和讯名家 

  摘要:回顾中国汽车的发展史,中国汽车工业在时代的“风暴”中将无数的不可能变为现实,中国汽车制造如今的辉煌成就,是经过了几代“汽车人”的不懈努力,才有了这一气壮山河的壮丽篇章。

  本报首席记者 梁文艳报道

  从1949年到2019年,中国整整走过了70年的辉煌历程。70年风雨历程,70年砥砺奋进,70年翻天覆地,70年梦想成真,中国的“跨度”不断被刷新。70年来,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国不断全面深化改革使得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而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迎来了不同寻常的业绩。

  向发达国家请教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由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缺少技术、资金,中国并不具备制造汽车的能力。毛泽东曾对当时的状况感慨道:“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但他又说:“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汽车发展的关键一年是在1978年。1978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对日本进行了首次正式访问,访问期间,邓小平参观了日产汽车君津工厂、松下产业系统的电子厂后曾接受日本记者提及的中国现代化问题时,邓小平说,这次到日本来,就是要向日本请教,我们要向一切发达国家请教。据资料记载,访日期间,邓小平多次表示这次到日本来就是要向日本请教,在参观时邓小平一直用心观察对中国有用的事物,脑中思考着中国如何改革开放、中国将来如何富强。前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驻日本大使符浩回忆说,感受到了“他一定要在中国建成同样先进工厂的决心”。同年10月,时任中国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的周子健初访德国斯图加特。根据德国奥迪公司董事长马丁·波斯特的回忆录中记载,当周子健抵达德国之后,他发觉大街上的奔驰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多,而是大量的大众产品,周子健向人打听这些汽车的制造商才知道了位于狼堡的大众汽车,周子健立即决定带着代表团坐火车奔赴狼堡。抵达狼堡后,代表团徒步从火车站赶往大众汽车总部,周子健通过翻译向当班的警卫直截了当地说,我是中国的机械工业部部长,想与大众的负责人对话。那名警卫面对身穿中山装、徒步到来的中国政府的部长惊讶不已,后来他拨通了负责销售的大众董事维尔纳·施密特博士的电话,这位董事在惊讶之中接待了来自东方的部长。周子健与大众董事维尔纳·施密特的接触也由此开始。事实上,在当时,中国寻找合作伙伴的要求简单明确,首先要有先进的产品、技术和管理,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其次,要在中国建设完整的、具有先进水平的现代化轿车工业体系;再次,能够出口,能够创汇;同时,建设高标准的零部件厂实现本土制造,培育本土企业;最后,必须有技术研发中心,帮助开发自主品牌(即后来所说的市场换技术)。据媒体报道,周子健初访德国两个月后,美国汽车公司(AMC)托人向当时的一机部(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转达了希望同中国合作生产吉普车的意愿。1979年1月,北京汽车厂同美国汽车就合资经营等问题进行了初次接触。这一年,中国还接触了法国雪铁龙、日本丰田和美国通用等。1950年4月,重工业部成立汽车工业筹备组。经过调查研究和反复比较,中央财经委员会批准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吉林长春兴建。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典礼在长春西南孟家屯附近举行,毛泽东亲笔题写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汉白玉基石被安置在场地中心。

  第一辆汽车面世

  直到1956年7月14日,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当天,《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题为《解放牌汽车试制出来》。文章称,庆祝我国第一批汽车诞生,汽车在人们狂热的掌声中开到了调整间。这时,工厂的设计部门和工艺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立即赶上去,抱着车头,倾听发动机的转动声。当发动机转动声渐渐停止的时候,人群中随着又引起了胜利的欢笑。

  《人民日报》的这条消息,也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而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也由此开始。谈起中国汽车制造业,张瑞敬作为中国的老汽车人,颇有感慨。张瑞敬原是河北省邢台市长征汽车制造退休工程师,早年求学于南开大学化学系,在他毕业后,进入了河北省邢台市长征汽车制造厂当了一名技术员。即便71岁高龄,张瑞敬在回忆起中国制造汽车的场景时依然兴致勃勃。张瑞敬在给记者的回信中说道,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汽车工业只有一汽、二汽的中型卡车,大客车和河北省邢台市的小批量重型卡车和旅行车(面包车)。“改革开放之初,在轿车方面,只有小批量的一汽生产的红旗(高档公务车)和上汽的上海牌(中档公务车)汽车”。张瑞敬回忆,那个年代,中型卡车“一枝独秀”,家用轿车是没有的,这也是当时那个时期中国汽车的真实写照,由于“闭门造车”批量小,中国产的轿车和国际水平差距达二三十年。资料显示,国产红旗轿车从1958年投产到1994年停产,25年间一共只生产了1500辆,当时量产的上海牌年产3000辆,不足国外汽车大厂商一天的产量。当时的中国,轿车千人保有量不足0.5辆,在全球13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最后。在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洽谈合作后,我国从1978年到1982年间迎来了“破冰”。资料显示,1978年,一汽用半年时间对日本11个汽车厂逐一进行对口学习考察,第一次引进了丰田生产方式。同年10月,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亲自率领代表团来华,访问了大山深处的二汽,并最早提出“Joint Venture”(合资经营)的概念,采用共同投资、利益共享的中外合资的形式来经营。为了打消中国人的顾虑,美国人解释道:“简单地说,合资经营就是把我们的钱包放在一起,合资共同办个企业,要赚一起赚,要赔一起赔,是一种互利的合作方式。若要再说得通俗一点,合资经营就好比‘结婚’,建立一个共同的‘家庭’。”此后,中国的汽车制造发展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张瑞敬告诉记者,80年代,一些高收入家庭的年均收入已经到了购买汽车的临界点,他们也开始跃跃欲试,开展了关于发展公共交通还是发展私人轿车的大讨论。在与张瑞敬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张瑞敬在1992年5月30日星期六(002291,股吧)发表在中国汽车报上的一篇题为《关于中国第一代家用轿车的设想》的署名文章是这样表述的:中国轿车工业已开始了高起点、大批量的起步,三大三小基地已成定局,其生产纲领在50万辆以上,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将根本改变我国轿车工业的落后面貌。记者注意到,张瑞敬的这篇文章还叙述了中国第一代家用轿车应当是什么样子的,在油耗方面,还提出中国人多,人均能源占有少,能源价格高,家用轿车应是省油车,百公里油耗应在5升左右。发动机功率要小,一般宜用双缸,20马力左右为好。要省油,就要降低自重,应控制在500公斤至800公斤之间,要尽量采用轻体材料,简化结构,外形流线型要好,风阻系数要低等建设性的内容。1994年,针对汽车业的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第一部《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该政策明确了汽车发展的目标与重点,并在汽车生产能力、规模、消费等方面均有所涉及。张瑞敬告诉记者,我国引进了德国大众的桑塔纳之后,二汽引进了法国雪特龙,一汽引进了大众捷达,还有奥迪,广州引进了标致,就连日系车也大量涌入我国。至此,家用轿车开始了批量生产,大量投放市场。由此,中国的汽车工业进入全面发展的辉煌时期。

  传统制造汽车向新能源冲刺

  2008年,中国汽车制造业在经过一代代汽车人的努力下,已超越了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根据中汽协当年的数据显示,2008年国内汽车销量为938.05万辆,同比增长6.70%。乘用车销量675.56万辆,同比增长7.27%。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制造已然成为了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北汽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2009年,是中国传统汽车市场的“井喷之年”,中国以1300万辆的产销量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大国,各项经营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张瑞敬回忆,2000年5月份的某一天,他到北京出差,正好遇到了堵车,当时,他看到满大街的汽车都是冒着青烟,空气中也弥漫着一股难闻的气味。那个时候,张瑞敬意识到,传统的私人轿车可能会成为城市的灾难,中国的汽车产业结构必须要改革了。需要指出的是,在面对传统汽车发展所带来的环境与能源紧缺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也应运而生。北汽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2009年,新能源汽车在那个时候并不为人们所了解,也不被人们所看好。当时国家提出“十城千辆”示范推广计划,很多人都不清楚,到底是“10个城市总共推1000辆”还是“每个城市1000辆”,由此可见一斑。而北汽集团则是毅然决然地在2009年投身到新能源汽车发展当中,率先布局,并开始了艰苦创业。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从产业角度来讲,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工业实现“换道超车”的有效途径。截至2015年底,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49.7万辆,销售约44万辆,我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最大的国家。而在今年1-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完成销售60.9万辆,较上年同期上涨51.4%。在“十三五”计划中,生态质量的总体改善被列为了头号发展目标,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56.3万,其中纯电动汽车累计销量45.2万,占比80%,插电混动车型累计销量11.1万,占比20%。回顾中国汽车的发展史,中国汽车工业在时代的“风暴”中将无数的不可能变为现实,中国汽车制造如今的辉煌成就,是经过了几代“汽车人”的不懈努力,才有了这一气壮山河的壮丽篇章。(本文图片来自互联网,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公众号编辑。)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产经新闻。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何一华 HN110)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新闻排行榜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