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限行令...史上最严交规...今天有两个一线城市同时开始实施了交通新规,信息量不少。
最新鲜的车市资讯,最及时的政策新闻,最权威的观点发布。欢迎来到和讯汽车今日车市观察(11月1日,星期五)
11月1日,“史上最严交规”《深圳经济特区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罚条例修正案》,今日起正式实施。新交规不仅新增多项违法行为判定,还加大了相应处罚力度。此外,新规不但对机动车违法行为做出处罚,就连非机动车和行人也在违法处罚的范围之内。甚至有部分市民坦言,没学新交规之前,都不敢出门了。
修订后的《处罚条例》更加注重倡导文明行车,强调对让行、通行规则要严格遵守。如:乱用远光灯罚款由300元提升至500元,一次变更到不相邻车道、变道转弯或者临时停车不按规定使用灯光的罚款500元,机动车斑马线前未减速让行的罚款500元。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交通形势的新变化,《处罚条例》更加贴近实际,重点突出。如:乘客不系安全带不再处罚司机,而是“谁不系罚谁”,同时又强调了营运车司机的提醒义务;持续操作电子设备超过一定时长,频繁操作电子设备达到一定次数,使用电子设备观看与驾驶无关的内容,均属于违法行为,要被罚款300元。
此外,新规在立法层面体现出了人性化,如:在一些高速路的上下行匝道、快速路的隧道及一些支路,往往限速只有每小时三四十公里。新的《处罚条例》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将部分道路的规定时速认定为建议时速,在不超过60公里时速的情况下超速不予处罚。
对于非机动车和行人的相关违法处罚,新规规定:电动平衡车等滑行工具禁止在道路通行,并根据道路的性质不同,可以处警告、20元、100元、200元罚款;驾驶电动自行车不按交通信号、标识规定通行或者逆行的,处300元罚款;饮酒后驾电动自行车的,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如果行人未遵守交通规则肆意横穿马路,一旦被发现,其违法行为将直接纳入征信系统。新规还强调,对于十四周岁以下的儿童违反道路法规时,交警可安排其监护人接受安全教育或参加社会服务,如果监护人拒绝履行义务同样会纳入征信系统。
与此同时,针对执法程序、市民处理流程等,《处罚条例》修订中进一步简化程序、优化措施,更加便民利民。如:对于依法作出扣留驾驶证、扣留机动车的决定,是通过线上处理交通违法的方式尽可能降低市民处理交通违法的时间成本以及交警部门的执法成本,但是市民如果没有遵守,则会被处以更严厉的处罚,驾驶证停用还开车的视为无证驾驶,车辆停用还上路的则要罚款扣车。
深圳交警部门表示,《处罚条例》正式实施后,将通过一系列的专项执法行动以及制订出台管理细则确保法律的实施效果。新规的发布对促进交警严格执法、市民自觉守法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此前,在交通治理和疏通拥堵方面,深圳就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此次号称史上最严交规的发布,也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成为法治城市示范,在立法层面上的一次重要响应。
11月1日起,北京将正式实施《北京市关于对部分载客汽车采取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当中规定:每辆外地牌照车辆一年中只可办理12次“进京证”,每次核发的“进京证”最长使用期限为7天,外埠客车限行区域延伸至北京六环路(不含)和通州区全域(不含高速公路主路)。
值得注意的是,《通告》还规定在“进京证”有效期届满前,车辆应驶出限行范围,否则将根据停放天数相应扣减当年可办理进京通行证的天数。这意味着在限行的区域,即便停驶也会算进84天之中。
好消息是,一年限办12次指的是自然年,也就是说,一辆车每年1月至12月共有12次办理“进京证”的额度。新政11月1日实施后,今年剩下的61天只占今年的额度,就算连续申请,也用不完84天的额度,所以理论上11月、12月只是缓冲期。
当然这次“限行令”的发布,既要合理的控制外地车辆,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他们的实际需要。根据规定,这一年最多12次的进京通行证既可以连续申办,也可以每月或不定期申办。进京通行证每次最长有效期为7天,每辆车每年可以在办证范围内通行的时间为84天,占全年时间的23%,所以如果有临时来京办事、旅游等需求,这84天足够了。
据了解,目前北京平均每周办理“进京证”在京使用的外地号牌车辆超70万辆,如果算上北京未加限制的六环外的车辆,实际总数达到100多万辆的惊人数量,而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还不到在600万辆,如此看来外地车的占比确实有些高了。
在北京五环、六环周边的道路上,甚至经常可以看到外地牌照比北京牌照都多的情况。目前,在城市快速路上行驶的车辆中外埠客车占比高达10%;五环路内居住区停放车辆中外埠客车占比为5%至13%,五环路外已达到15%至29%。
北京作为超大型城市,交通问题没法回避,也不能回避,所以这一问题确实已经到了非管不可的时候了。去年就提前发布的限行规定也给足了外地车主充分的缓冲期,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北京摇号指标将会变得更加激烈,“京”字开头的这块铁牌也会变得更加值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