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产业链加速固态电池布局 业内:2027年有望小批量上车

2024-06-06 04:42:37 每日经济新闻 

(竞速固态电池:作为业界瞩目的颠覆性电池产品,全固态电池日前受到各方关注。由于潜在的高能量密度、安全性和低成本等多维优势,全固态电池被普遍认为是下一代新能源动力电池的发展大势,目前各国均加大投入攻关该颠覆性技术。而业内也不时传出固态电池最新“进展”,似乎固态电池这一“终极”产品呼之欲出。在此背景下,《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针对固态电池当前的市场格局、资本布局、技术路径等维度展开调查采访,以求详解目前的行业整体状况。)

每经记者 黄辛旭 每经编辑 孙 磊

今年以来,固态电池再次成为汽车圈的热门话题之一。先是智己L6上市凭借“超快充固态电池首次量产上车”赚足了行业眼球,之后广汽集团(601238)也在自己的科技日上公布在固体电池领域取得了突破……一时之间,固态电池的热度不断攀升。

“高安全性、高续航能力”是固态电池最大的亮点,但由于固态电池需要使用多种新型材料,底层材料学问题尚待解决。此外,固态电池还存在生产工艺不成熟、产业链配套需降低成本等问题,量产落地成为当前固态电池领域的关键挑战。

“我们必须要布局全固态电池产业。我们做全固态电池的目标不是去颠覆别人,是怕别人颠覆我们。所以我们在搞全固态电池的同时也一定要兼顾液态电池,这是我们的优势。但只要全固态电池在市场上有1%的市场份额,对我们的冲击就很大。所以要保优势、防颠覆,这是我们的定位和目标。”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在“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2024年度大会”上表示。

固态电池何时能实现规模上车?这已经成为行业共同关注的问题。对此,有观点认为,在全产业的努力下,预计2027年,全固态电池将实现小批量示范装车。

企业加码布局固态电池

“固态电池在储能科学技术上给过定义,它大致分成三类:液态、混合固液和全固态,各种带液体的都叫混合固液,包括半固态。全固态就是不含任何液体,但是可以含聚合物电解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泓在上述大会上表示。

而目前各大厂商推出的固态电池,实际上大多为固态、液态混合电池,或称半固态电池。从液态电池走向半固态、全固态电池,最核心的是电解质的改变。这一改变需要通过化学材料的改变,来提升能量密度、改进安全性能等,而这一改变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制造工艺上都不容易。因此,李泓认为:“固态电池一步到全固态是比较难的,有可能要经历混合固液的过程。”

尽管如此,从车企到产业链都在积极进行固态电池的投入和布局。

“我们目前完成了核心材料20Ah级电芯的开发,希望2027年实现小批量示范运行。在关键材料这个层级,目前我们开发硫化物电解质的电导率达到了10MS/cm,电芯能量密度375Wh/kg、容量22Ah,具有超低湿度全固态电池研制平台及电池试验评测平台。”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电池开发部部长孙焕丽说。

合肥国轩高科(002074)动力能源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朱星宝表示,国轩高科在2017年就开始布局全固态电池,在2022年发布了340Wh/ kg半固态电池,目前半固态电池已经有2GWh和5GWh的产线。

欣旺达副总裁梁锐透露:“欣旺达(300207)很早就对固态电池等新一代电池进行了布局和开发,目前,400Wh/kg固态电池已经在我们实验室研发出来了,我们会在2026年建设生产线进行初步量产。”

但梁锐认为对固态电池的发展要以理性的态度看待。“我们做电池肯定不光是要考虑功能性好,还要看它的可靠性是否能够达到商用化的要求,以及经济性是不是能够让大家大规模推广和使用。因此,固态电池的到来并不意味着液态电池一下子就被淘汰了。液态电池现在已经拥有了成熟的工艺、低廉的成本、不断提升的安全性,液体电池也有自己很大的应用市场。固态电池现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资本追捧的一个阶段,但是最终要靠产品来证明价值。”梁锐说。

2027年有望小批量上车

事实上,在固态电池实现商业化的过程中,其需要解决的难题,首先体现在量产工艺和制造设备层面,由于全固态电池的工艺将发生巨大变化,电池前段的生产设备可能需要重新开发。

“与液体电池不同,纯固态电池的处理工艺不一样,会涉及新设备的开发,以及工艺的摸索。与此同时,生产制造这方面要攻克的难题还很多。”国轩高科固态电池项目总工程师潘瑞军说。

上汽清陶总经理李峥也表示,传统液态电池生产线肯定不可能用来制造全固态电池。“同时,任何一个新工艺、新装备的成熟稳定都需要过程,所以我们一开始设计的全固态电池产能并不会很大,前期把全固态电池产线的新装备、新工艺的稳定验证工作做好,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难点。”李峥说。

而抛开技术层面的突破,成本也是阻碍固态电池大规模落地的重要原因。“技术的突破、产品的实现是我们上车搭载的起点,而成本的下降则是规模量产的起点。”深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高级项目总监周安健说。

潘瑞军认为,全固态电池的成本一定会下降,因为其材料并不涉及很多贵金属,待供应链走向成熟以后,规模效应会带来成本的有效降低。

对此,梁锐也认为,固态电池的降本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此前,液态电池成本的下降也是经过了十几年的过程。

考虑到多重因素,业内将固态电池的落地时间点聚焦在2027年前后。“固态电池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落地的条件已经越来越成熟,我们觉得用未来的3~5年时间去实现量产突破,是非常有可能的。”梁锐说。

潘瑞军也认为:“保守来说,全固态电池目前还存在很多风险,我们预计2027年时会(进行)小批量的上车试验。如果顺利,预计2030年时可以实现真正量产。”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