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4年的全球汽车市场,新车型推出速度显著加快,动力类型日益丰富,车型设计也更加贴合多样化应用场景,标志着汽车产业在价格竞争、技术创新及销量增长方面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角逐。
一方面,国内自主品牌正加速推出新车款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另一方面,众多跨国汽车制造商亦纷纷宣布,将加速其电动化转型步伐,并加大对中国市场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力度。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Business+IT)
不难看出,一场激烈的竞争正在席卷整个汽车市场。面对当下的纯电、燃油、混动车型的“神仙打架”,何种动力类型将成为未来市场主流的探讨声愈发高涨,各家车企如何保持自身竞争力也备受关注。对此,标普全球汽车车辆和动力系统集团副总裁Henner Lehne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残酷的价格竞争会促使中国汽车产业出现新一轮优胜劣汰,未来几年中高端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将会深度角力。
中国汽车激烈的价格竞争仍将持续2~3年
NBD:回顾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价格竞争异常激烈,您判断这种情况是否会持续?
Henner Lehne:中国汽车企业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的追求,叠加电池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下跌,以及智能化的快速上升,决定了车市的激烈竞争还会持续2~3年。价格战一旦开始,除非可以开启新的赛道,比如拓展海外市场,在目前国内市场的需求增速有限的情况下,暂时看不到价格战的终点。
NBD:您认为持续的价格战会对车企造成什么影响?车企如何应对价格战?
Henner Lehne:残酷的价格竞争会促使中国汽车产业出现新一轮优胜劣汰,基于价格战短期将持续的判断,价格上会维持降价趋势,但幅度可能有所放缓;中国自主品牌的竞争更为激烈,不断有企业调整现有车型的定位,或通过新车型的发布在竞争中保持有利地位。
整体来看,汽车市场呈现出中高端智能化发展的态势,未来车企更多会在服务、智能化的人机互动方面研发。
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将协同发展
NBD:当下汽车产业的动力形态可谓“百花齐放”,但燃油车被取代论也一直存在,您如何看待未来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竞争格局?
Henner Lehne:年内的一些新动向确实值得注意,特别是插混技术和增程技术的增长,短期内在某些特定市场对纯电动仍具有一些优势,尤其是在部分车型做到了“电比油低”的情况下,纯电,插电式混动对中低端燃油车的替代是非常明显的。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五菱、比亚迪、奇瑞等品牌的小型电动车在市场上几乎已完全替代了燃油车。未来几年将会是中高端燃油车与新能源车深度角力的时代。
NBD:从全球市场看,您判断哪类细分动力类型有望领跑市场?
Henner Lehne:可以肯定的是,全球市场会呈现出差异化的需求表现。新能源汽车的主要需求地仍在中国,欧洲地区的需求可能会进一步增强,但北美和日本地区的短期需求难以大幅增加。
在细分车型上,中国市场中,适应多孩家庭需求的SUV和MPV会是进一步增长的细分领域。欧洲地区方面,无论是豪华品牌还是主流品牌,都规划更多的电动车车型,预计未来3~5年欧洲电动车市场的规模将稳步增长。美国市场目前因电动车售价偏高,购车成本高于传统内燃机车辆的因素,相比电动车,日系混动车型对美国消费者更有吸引力。
更高级别智能驾驶或电池技术是领先关键
NBD:汽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加速发展,您认为未来车企如何保持竞争力?
Henner Lehne:电动化是车辆动力系统的升级,智能网联是车内座舱的技术发展,自动驾驶是车辆行驶技术的发展,从传统汽车到全新的智能网联电动车的发展是汽车行业长期的发展趋势。当前主流车企在传统内燃机车辆更新换代的过程中也将最新的智能座舱,高阶辅助驾驶技术应用在传统内燃机车辆上。
目前电动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都处在发展期,每项技术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需要企业持续关注各技术领域内需求的变化以及技术的发展,此类战略会有助于车企保持产品竞争力的优势地位。
NBD:如您所言,智能化将成为未来竞争新高地,但在全球汽车产业智能化发展中,部分车企因智能化研发进展放缓部分车型的上市进度。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Henner Lehne:随着新能源产品的市场需求在全球市场的高速增长,传统车企需要快速满足市场竞争要求的产品,同时基于全球汽车行业电气化转型的长期趋势,车企也需要规划自己产品线的全面电动化。
另外,基于目前中国技术的先进性,与中国本地的产业链合作也有助于国际品牌获得先进的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预计未来在新能源汽车及相关技术领域的中外合作会越来越多,领域和规模也会有所扩大。
NBD:您如何看待自动驾驶技术甚至无人驾驶的未来发展前景?
Henner Lehne:现在头部车企的自动驾驶技术大致都类似于特斯拉FSD的L2.5级别高级辅助驾驶技术。中国企业在自动驾驶领域暂时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对乘用车上搭载L3级别高级辅助驾驶技术的相关法规也计划在2025年和2026年左右实现落地。这也预示着,中国的自动驾驶水平会进一步提升。
每日经济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