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边走边思 | 给造车新势力多些时间

2019-08-07 07:30:00 和讯名家 

  “三年河东,三年河西”。

  从2016年彼时的“吹捧”,到2019此时的“棒杀”,造车新势力从“天使”渐变成“魔鬼”。

  那些关注热点、眼球、流量的财经媒体、科技媒体和自媒体,对当下造车新新势力遭遇“成长中的烦恼”表现出一种鄙夷、一种质疑。

  这令人感慨万千。

  财经作家吴晓波在他重印至少50次的《大败局》说,他始终怀着一种尊敬而虔诚的心情来面对每一位在风雨中前行或跌倒的中国企业家。

  他在此书中记录一位27年前就开始造车的温州农民企业家,堪称造车新势力的鼻祖。

  这是一位20世纪80年代在温州地区非常出名的厂长,他办的塑料厂每年有上百万元的利润,他还一度被选为当地的副镇长。

  从1992年前开始,突然辞去公职,出售工厂,闭门谢客,宣称要打造出第一辆国产电动轿车。在其后的8年时间,他一直狂热地沉浸在自己的誓言中并为此花掉了所有1000万元的家产。

  在他那个硕大的堆满了各类工具的院子中,吴晓波看到他一锤一锤打造出来的汽车。那是一辆车门往上掀起的怪物,充一夜的电可以跑上一百来公里。从批量生产和商业的角度来考虑,他打造出的实在是一堆会跑的废铁。

  这或许是中国第一个立志打造电动轿车的梦想,一个注定了将一无所获的荒唐梦想。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中国农民耗尽了他的前途、生命和金钱,无怨无悔地涌原始的榔头和机床去奋力摘取现代工业的明珠。

  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岁月,这位温州农民企业家和李书福庞青年一样,一代中国人在逼近现代工业文明时的种种追求和狂想,甚至他们的浮躁及幼稚,都是不应该受到嘲笑和轻视的。

  当这位温州厂长关起门来,叮叮当当地打造着第一辆电动轿车的时候,对他们的悲壮之举应给予真诚的理解和掌声。

  成功了,像吉利汽车及众泰汽车那样,是一座灯塔。

  失败了,像温州那个不知名的电动汽车及青年汽车一样,也是一座丰碑。

  何况造车新势力现在刚刚开始量产、上市,还没有到中程,何言胜负。

  浙商、农民企业家中最早开始造电动汽车的,当属今年正值知天命的万向零部件。万向造电动汽车梦,始于上个世纪末至本市场初,可谓世纪之梦。

  万向造电动汽车的每一件事,堪称新能源汽车新势力在摸索和前进的道路上第一个遇到的探索,正因是探路者,万向造电动汽车遭遇的沟沟坎坎、风霜雪雨,不过是闯关者先遇而已。

  作为闯入无人区和雷区的万向,他身上发生的大小事情都值得跟进者细细琢磨和品味。

  多数人是因为看见而相信,只有少数人是因为相信而看见。这句话用在万向身上再合适不过!

  万向集团的前身是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企业,创始人鲁冠球当年以摆地摊创业起家,到2002年已拥有32家经济实体、资产80多亿元、员工万余人。当时,鲁冠球说等万向能拿出100亿元的时候肯定要造汽车。

  早在1999年6月,万向就成立电动汽车开发中心筹备组,初步拟定与整车厂联合发展电动车思路,万向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进入国家863计划。

  彼时,除二汽老总认识到新能源汽车重要性和必要性——1年多后才决定成立电动车公司外,如今渐成气候的比亚迪特斯拉等还不知怀胎在何处。

  2002年,鲁冠球获杭州市委市府300万元特殊贡献奖,鲁承诺:我要为杭州人民造一辆纯电动汽车,大气、大方、没有污染,大家都买得起、都喜欢。这可能是他无意中透露的造车宣言。

  今天,鲁冠球先生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造车思想和造车精神,伴随在7月对外开放的“鲁冠球精神展陈馆”,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留下“等万向能拿出100亿元的时候肯定要造汽车”的清醒判断。

  汽车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高科技企业,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说造车需要两三百亿元资金并非吓唬人,贾跃亭的乐视造车不就停滞在没持续投入的巨资吗?

  鲁老先生早在17年前就说过要拿出100亿元才能造车,17年前的100亿元相当现在的多少个100亿元,大家都能品味到老人家当时的内功和睿智:“我会把万向挣到的每一分收入都用来制造电动车,我会大量烧钱,直到成功或者万向崩盘为止。”

  话是这么说的,钱也是这么花的。万向自1999年启动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项目,到2016年底获得发改委审批,累计投资超过100亿元。

  2017年1月,鲁冠球说,万向天天在烧钱,坚持下来了,“新能源汽车,我一定要搞下去,我搞不成,我儿子搞,儿子搞不成,还有孙子。一定要搞下去,一定要搞成功”。

  今天,一个投资千亿元的创新聚能城正在紧张施工,一个新的万向汽车城正拔地而起。万向汽车,在路上。其后,威马、合众、长江、零跑、康迪等一批电动汽车车企在“浙”里生长-----

  发展新能源汽车对哪一个国家都是前所未有的新事业,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就像40年前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开放那样——摸着石头过河,必须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复杂过程,必须要好好回顾和总结经验与教训。

  作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媒体老师,要多给她们一些掌声、鼓声,少一些冷嘲热讽刺和骂声。

  成功与失败,正确与错误,让市场来检验,让时间来验证,让历史来评判。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E车汇。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何一华 HN110)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新闻排行榜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