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基金   微博   新闻   个人门户  search2
汽车三包7年难产 挑战也是机遇

汽车三包

汽车产品“三包”制度指的是家用汽车产品的修理、更换和退货责任规定,实行谁销售谁负责三包的原则。[详细]

汽车三包与召回的区别

从表面上看,汽车召回和“三包”都是为了解决汽车出现的质量问题,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就问题的性质、法律依据、对象、范围和解决方式是有区别的。[详细]

    在国家质检总局举行的听证会上,各方代表就征求意见稿达成一致,似乎预示着汽车三包真的要“千呼万唤始出来”了。然而,看上去很美,实施起来却可能面临诸多挑战。 [评论]

2011年国内汽车召回情况一览

[经销商期待完善细节][杨开然:“三包”条例需按新标准修订]
[三季度投诉升14.7%][北京市消协提6项意见][自主品牌有压力]

摸着石头过河 汽车三包面临诸多挑战

[最新草案仍摸不透][7年难产根源][周光军:配套设施应完善]

最新消息更多

相关评论更多

2

调查

1.您觉得汽车三包出台的难点在哪里
举证难
鉴定难
索赔难
以上都是
2.您觉得今年出台汽车三包政策有希望吗
也许明年
遥遥无期
  

相关专题

2011广州车展:车轮上的变革
[策划]汽车限购令 坚守还是撤退
[策划]新能源 中国汽车最后的机会
[策划]中国式汽车召回 消费者之殇
[策划]汽车安全 任重而道远
[调查]主品牌发展状况调查
[调查]汽车社会居民幸福感调查
[调查]国人用车成本调查
[调查]消费者新车购买调查
汽车长期“一包” “三包”七年难产
汽车三包

汽车作为大众消费品 长期处于“一包”状态
    汽车作为一项大众消费品,却长期处于“一包”的状态,“包修”。因而近年来“牛拉宝马”、“当众砸奔驰”等现象,各地时有发生。我国汽车市场一直处于厂家强势的卖方市场,这就决定了厂家和经销商之间根本不可能存在一个共同为消费者解决问题的合作模式,厂家考虑更多的是利益最大化,2004年版汽车三包规定最终没有出台就是这个原因。[详细]

汽车“三包”7年难产
     2004年-2011年,历经七年之久的博弈,汽车“三包”依旧难产。2011年中国汽车消费将突破2000万辆大关,2004年只有400万辆,7年前的总销量仅只当下一个零头。中国汽车高速增长之下有不少隐忧,一个业内心照不宣的事实是:全国汽车质量并无太明显进步,汽车质量堪忧。[详细]

汽车“三包”还有多个问题很纠结
   “汽车三包”中消费者能享受到哪些保障?执行能否到位?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细化的配套政策出台? [详细]

汽车三包

汽车三包还缺鉴定者

    “退车、换车谁说了算”,尽管在新的汽车三包规定中,对“什么情况下能退车、换车”做了具体规定,却缺少了鉴定者。目前厂商普遍要求具有国家级资质,并且是专业汽车鉴定机构的检测报告。然而在我国,具有这样资质的鉴定机构不超过5家,且是各大车厂名下的分支机构。[详细]

汽车三包

汽车三包还缺操作者

    汽车上万个零件来自于不同的配套厂,且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情况非常复杂。因此厂商在操作“三包”过程中会有相当大的执行难度。一旦退了车,购置税怎么办,谁去退税?如果车已经上完牌照了呢?如果车子已经购买保险了呢?谁来协调与税务、公安、保险之间的问题? [详细]

汽车三包

8个扯皮问题引关注

    “汽车三包”中消费者能享受到哪些保障?执行能否到位?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细化的配套政策出台?其中8个方面的扯皮问题最为引人关注。 例如:30天换车实不实际、举证责任谁说了算、退换车费用谁买单、退换车辆如何处理 、厂商不履责如何处罚 ……[详细]

评论
汽车三包能否真正推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在汽车“三包”政策的执行难点方面没有突破,那么日后出台的政策很有可能会使整个汽车行业背上包袱。因为没有明确执行细节,缺少公正而可行的执行机构,将会使这个本意是好的政策陷入尴尬的境地。[详细]
汽车“三包”动了谁的奶酪

    如果相关政策运行失效,或者在操作过程中问题不断,甚至频繁引起汽车消费市场不规范行为出现,那么汽车“三包”损害的不仅仅是汽车企业、经销商或消费者任何一方的利益,它动的将是中国整个汽车行业的奶酪。[详细]

汽车“三包”时机成熟与否 各方心思不同
   长达7年的时间,说了那么多次的汽车“三包”政策终究是没来。有人说,这就好像是国家质检总局在讲一个“狼来了”的笑话。问题是,在“狼来了”这个知名的寓言故事中,最后狼真的来了,可是“汽车三包”呢?到底还来不来? [详细]

92%消费者期待汽车“三包”政策

    92.03%的被调查者表示期待汽车“三包”政策,认为汽车实行“三包”将让购车者买车时更加放心。[详细]

中汽协:汽车三包环境尚不具备

    现阶段汽车产品实施三包的配套体系并不健全。过高和过度的三包要求,势必导致成本提升从而加重消费者负担。 [详细]

经销商质疑“谁销售谁负责”

    以后消费者退换车都要找经销商,但退换回来的车在经销商那里无法处理,由此承担的风险将加大生存困境。[详细]

业内专家:三包政策时机成熟

    此时出台汽车三包政策时机更加成熟,不仅是汽车企业实力大幅提高,百姓维权意识显著增强,更重要的是政策风向标的变化。[详细]

中消协:汽车三包规定很有必要

    国家质检总局就汽车三包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有利于提高立法质量,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详细]

车企或拖延政策出台

    各方抓住最后时机拼命拖延,主要还是制造商这一块。[详细]

评论
“汽车三包”乃大势所趋
   汽车生活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行为中跟汽车有关的纠纷或行为需要法律来规范,可以说,汽车三包立法乃大势所趋。个人无法抗衡历史的进步,企业也阻挡不了契约精神的发展。汽车三包立法,早就是趋势,不可阻挡。[详细]
汽车“三包”没有再就内容讨论的必要

    汽车“三包”已经讨论了十多年,说来说去都是那些内容,没有再就内容讨论的必要。目前相关部门需要做的就是将一些规定细节化、明确化,增强其可操作性。 [详细]

各有各理 新政能否成行存争议
有望年内出台

   

 从汽车“三包”征求意见稿公布一个多月的反馈情况看,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汽车企业对汽车“三包”是支持的,汽车“三包”出台的条件已基本成熟。目前,质检总局也正加紧研究制定相关配套国家标准、实施细则和操作指南,以保障汽车三包顺利实施。

近期难出台

    

汽车产品不同于一般生活消费品,技术复杂、制造成本高、价值链长,使用环境复杂、管理涉及面广,汽车产品实施“三包”面临着“举证难”、“鉴定难”、“索赔难”等诸多问题。特别是缺少权威的第三方鉴定机构体系,难以对汽车产品质量问题和性能故障做出科学、准确、公正的鉴定。 配套体系也不健全,全面实施汽车产品“三包”,环境条件还不成熟。

汽车“三包”是挑战也是机遇
   汽车“三包”意味着汽车企业将承担更多的责任,对企业形成极大的挑战。可是,汽车是工业产品,汽车生产商和销售商对自己的产品实行“三包”,这应该是义不容辞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尤其应当。其实,汽车“三包”也会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事实上,有实力的车企不担心“三包”。[详细]

汽车三包

消费者:权益保障与成本增加

    在“三包”期限内,消费者如果不去4S店做保养,出了问题就很难确定责任一方,而如果强制去4S店做保养,就显然加大了消费者的开支。另外,一旦车子出现问题,昂贵的鉴定费用,也会吓退不少消费者。[详细]

汽车三包

厂商:质量压力与发展动力

    汽车“三包”如果正式实施,将对厂家在严把质量关、提升技术水平、提高客户满意度等方面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进一步提升竞争力。[详细]

汽车三包

经销商:消费者与厂家双重压力

    “谁销售谁负责”意味着消费者退换车都要找经销商,但退换回来的车在经销商那里无法处理,特别对自主品牌经销商而言,由此承担的风险将加大后者的生存困境。 [详细]

评论
汽车“三包”可能隔靴搔痒
   家电行业的三包条例,并没有消灭低质量的山寨家电。因此汽车行业的“三包”条例,为了照顾到诸多的低端品牌利益,也很难会成为一部“大刀阔斧”消灭低质量汽车的强硬条例。[详细]
汽车三包有利于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制定汽车三包规定是为了促进汽车产业,汽车产品质量和服务的提升,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详细]

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三包新规亮点逐个看
汽车三包

整车三包有效期应不低于2年或4万公里
    整车三包有效期应不低于2年或者40000公里,以先达到者为准。主要总成和系统的质量担保期应不低于3年或者60000公里,以先达到者为准。[详细]

购车30日内现安全质量问题可退
     车辆购买30日内,因质量问题出现车身开裂、制动或转向系统失效、燃油泄漏等严重安全性能故障时,消费者可以选择退货、更换、修理。要求退货的,销售商应负责免费退货。[详细]

三包修理的零件应由制造商提供
    修理商应严格执行修理用零部件的进货检查验收制度。修理商用于三包修理的零部件应当是制造商提供或认可,并检验合格的原装零部件,其质量标准应不低于家用汽车产品生产装配线上的产品。 [详细]

结语
      

   汽车三包,这个孕育了七年的婴儿依旧难产。中国已经成为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家庭购车已经占到汽车销量的80%以上,汽车行业投诉率也节节攀高。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迫切需要相关法律法规予以规范。

  如果汽车“三包”最终实行,无疑将会对业内造成巨大的冲击。但长痛不如短痛,高速狂飙的中国汽车业太需要这样一根缰绳来约束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汽车三包”何时出台,就是中国汽车有序发展之日。

 
微博热议

最新报道 >> 更多

相关评论 >> 更多

专题制作

编辑:徐立梅
策划:徐立梅
美工:
徐立梅
EMAIL:auto@staff.hexun.com
和讯汽车
CopyRight © 和讯网 北京和讯在线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r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